剧情介绍

  本片根据卢斯蒂格的小说《一个来自安特卫普的女孩》改编。
  1973年,居住在纽约的捷克犹太作家威利·弗雷德知道儿子女朋友的母亲也曾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父子俩登门拜会,威利见到了苦寻三十年的集中营恋人科莱特·科恩,威利的记忆闸门再次被打开……
  1943年7月威利被转押到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不久比利时犹太女孩科莱特也被火车送来。威利在火车站台上叮嘱刚下车的科莱特要自称缝纫工,这使得科莱特免遭进毒气室。后来科莱特被分配去检查犹太人衣物中藏匿的贵重物品;威利则利用送取衣物之机偷偷在营内传递食品和药物,共同的命运使两人很快相恋了…
  比克瑙集中营司令官韦杰斯克凶残无比,动辄开枪杀人,任何违规行为都要当场处死,他也盯上了科莱特,软硬兼施占有了她…
  1944年9月,随着苏军的逼近,纳粹加紧执行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 ,剩下的犹太人将被转到豪森集中营。这时,科莱特怀孕了。威利好容易找到藏在往外运木材车上逃跑的机会,就在一切安排妥当之时,科莱特却因被韦杰斯克缠住未能及时赶到,为了心爱的人,威利放弃了这次机会。
  科莱特最终还是被押上了开往豪森集中营的火车,被解救后科莱特生下了韦杰斯克的女儿汉娜。
  1945年1月,威利在被转押途中遇到苏军,韦杰斯克因仍枪杀逃跑的囚犯而被愤怒的囚犯打死。战后威利四处寻找科莱特无果…
  剧中还描写了一批曾帮助过他俩的人:波兰医生大卫因知道科莱特怀孕而遭灭口;彪悍管理员弗里茨多次帮助威利;虽爱财但暗中帮助科莱特旳波兰女管理员布罗德因为帮科莱特搞到通行证被发现而被处死……

评论:

  • 惠映天 0小时前 :

    前面觉得一般,结尾还是有被震撼到。美院也是把风格化做出来了。还有,终于懂为什么北影节要把“红军与白军”改成红与白了。

  • 嘉嘉 6小时前 :

    5.5。不愧是国美,美术确实强。能在主旋律框架下做出不同尝试也确实值得鼓励。但制作层面甚至不如很多学生作业。连最基本的电影语言都整不明白咱也别谈什么美学不美学的了。

  • 勇乐心 1小时前 :

    三个月以来第一次进影院就给我看这毛玩意儿

  • 於星汉 4小时前 :

    这部影片给人一种梦幻般的听觉感受,空灵而悠远,蛮特别的,是在看战争片,也是在看艺术片。

  • 斯云露 9小时前 :

    国产主旋律就应该有这样的质量,别再搞形式主义了

  • 习浓绮 2小时前 :

    3.5 洪队符号化,太多概念堆砌。(最后一场戏共产党指着国民党,置换立场,血雨反思革命)

  • 夔泰华 5小时前 :

    【6.5】难得看到把战争片拍成一种近似文艺风格的,幻觉、创伤与虚化的战斗,对观众造成了一种心灵上的威压。

  • 坚弘文 2小时前 :

    国产主旋律就应该有这样的质量,别再搞形式主义了

  • 包晶燕 3小时前 :

    2021年北影节的天坛奖,其他入围电影都在讲故事,只有这片是在展示学院派美学。人物、剧情、台词都不仅仅是白描了,直接简笔画勾勒,寥寥几笔画出全片架构,然后就是各种美学意义浓厚的镜头画面:潜水渡河,以及最后的血色染红黑白画面都很绝。

  • 夷烨熠 1小时前 :

    这个苏联式诗意战争片的尝试再一次印证了“视觉不是美术”——极精致的摄影和极粗糙的故事、对白、剪辑和调度并存,努力实现的气韵也显得虚无。

  • 定康平 3小时前 :

    一部影像风格探索的主旋律 年轻演员演的都很棒 结尾很红高粱

  • 卫斌 0小时前 :

    参加了主创见面会,看完片子还挺导演和主演分享了一些故事。整体来说,是非常小众风格的反传统主流的战争片,题材聚焦历史中不被关注的小角落,整个风格很有美院的感觉,节奏比较慢,有不少意识流和写意的镜头。对白采取了闽浙一带的方言。个人感觉 要说缺点的话 还是有点悬浮...

  • 彩璟 5小时前 :

    我建议这部片子叫“雾中烽景”/美院的中国风探索是这几个方面:色彩、摄影的视觉节奏(云、松等);整个片子的剧本是没有人物的,只有几个壳子——重在传递一种情绪和气氛,从这一点来说这部片子是艺术片;但整个镜头的设计都是类型片的传统,尤其是运动长镜头设计的非常的乏味和单调(几乎全是跟镜头,而且跟之外还要用zoom-in/out 实在是很膈应。把主旋律片当成艺术片来拍,怎么让观众共情呢?整个片子传递的都是压抑和悲伤(色彩、表演、音响)/不过换个角度看,在这个敏感的时代和题材上,做出创新,已然不易,而且风格也比较统一,虽然表演很磕碜,但也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罢!

  • 伯博延 7小时前 :

    上海唯一一场。剧情有些敷衍,看不出48小时的任务到底有啥紧张感,人物的个性特点直到最后也没记得多少,结局死得也过于草率。美院的片子多数非常追求斯坦尼康式的美学调度,但过于强调这点,反而在本片中,最核心的剧本逻辑性恰恰缺失了,另外色调在剪辑时可能看上去问题不大,但大银幕暗处的细节容易看不清,最后的渐变效果一度以为是银幕坏了……

  • 慈冬卉 3小时前 :

    没有乱开枪乱开炮瞎死人已经赢了大部分战争片了。四星给美术摄影,有些场景做出了水墨山水画的感觉,结局那场红色的雨震撼到我了,不愧是国美。

  • 买承恩 3小时前 :

    作为个体的人在战争硝烟中显得渺小,但人的坚定意志却可以战胜悲剧性的命运,用情义、勇气和信念塑造另一番天地。演员的面容时而消融在幽暗的微光中,正凸现出在故事的规定情境里、在时代的无情滚轮中,单一的个体有多么脆弱。可无数个“他”还是没有放弃,因为真理的召唤总是引领着他前行。影片的情境很像写意的山水画,从视听感知的层面对传统类型片的模式进行了创新,从逼真性的角度提升了演员对特定人物的理解与体悟。对于像我这样审美先行的观众而言,风格语汇的创新和主旨内容的扎实同样重要,而这部影片能让我看到主创们的用心和诚意。

  • 奉月朗 5小时前 :

    2.5 影像风格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形式大于内容,中间一度暗得没法看,部分场景布光和表演太舞台剧了。声音设计完成度也一般,空间和层次感欠缺。

  • 同瑞锦 7小时前 :

    一致反映是政府看了会觉得不太满意,被骗钱了哈哈

  • 巫马若山 6小时前 :

    这个苏联式诗意战争片的尝试再一次印证了“视觉不是美术”——极精致的摄影和极粗糙的故事、对白、剪辑和调度并存,努力实现的气韵也显得虚无。

  • 戊蔓菁 4小时前 :

    为了救另外的几百个人,甘愿把自己化为名字。那另外的几百人,他们是为了救谁,而又去战谁呢?谁是手足,谁又是敌人?建构性在小孩子身上还没完全体现,他并没有把你和我分得那么清楚。最终你和我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谁先开枪罢了。一场浅层次的认同之争,过暗加梦境化的处理让人分不清。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