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奥兰多·布鲁姆、芙蕾达·平托、小莱斯利·奥多姆、Cynthia Erivo将主演约翰·雷德利(《美国重案》)执导新片《时栈中的指针》(Needle in a Timestack),Bron Studios制作。
  基于Robert Silverberg写的短篇,雷德利改编剧本,设定在一个存在时间旅行的世界里,一对夫妻努力维系着婚姻,过去和现在总是摇摆不定。

评论:

  • 欣远 3小时前 :

    夜,是脆弱的栖息之所。夜色中,伤口也迷离。80年代的法国,左派胜利的欢欣,个体遭遇的不幸,都在低帧画面里变得恬淡了。导演说他希望把violence以让人容易接受(recevable)的方式呈现出来。女孩Talulah 看似残酷的选择——离开这个给予她温情的家庭和爱她男孩,也是一个自由又堕落的女孩能给的最好的温柔了。而影片中的三次性爱都着疗愈性:女人在遭遇爱情和工作挫折时与同事的短暂激情,男孩和女孩冒险之夜终于平息之时的难忘一夜,还有女人新的爱人抚摸了她胸口的伤疤……正如女主工作的午夜电台给听众带来的疗愈。夜之过客,与你互诉生命,舔舐伤口,给予勇气,却并不停留。

  • 饶秋荷 9小时前 :

    今早在淅沥的雨声中看完的。豆瓣统计我看过127部法国电影,但没有一部和它一样。尤其是在现今的2022年,竟然还能看到如此赤诚的电影,真的让人意想不到,如获至宝!

  • 香枫 6小时前 :

    84/100,先給看過的其他一些降分,其次是法國片打分要求稍微高一點。就很靈動,節奏可以說滿分,從劇本到拍攝到剪輯和濾鏡空鏡頭調度就流暢得沒什麼好說的,韻到十足的味了,各個人物都還是會在不同時候讓人有代入感的,各方面都很成功。

  • 歆洲 9小时前 :

    可以看到侯麥的電影上映電影院的年代,我555|每個人都充滿了“向上”的力量

  • 蓓云 9小时前 :

    虽然也挺好看的但也太过度德国骨科加煽情了 除了滤镜用得很1980年代之外 剧情也太架空了

  • 鹏林 2小时前 :

    欧洲的电影,总有一种人间至味是清欢的感觉,不狗血,没那么多反转,你看里面的剧情,也有中年被甩、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冲突、吸毒,但是始终淡淡的,很平实,不会歇斯底里,这得心理上足够有安全感,精神上不那么匮乏,才能够这么平和笃定地生活呀

  • 蒙立果 2小时前 :

    有动人之处,有滑入梦幻时代的迷醉气质。但也就一瞬

  • 朋季同 3小时前 :

    笑死,现在啥片都能被称作给城市和电影的情书,开头历史老师明着说苏联和美国对抗,但地图却显示的是中国版图,然后再让男主写下自以为很nb的破诗:"抛却对立,在自由区结成同盟,与你的占领区同盟",这种暗示大可不必,通篇就是白左在那里无病呻吟地告诉中产和底层应该无脑和解,大家靠电台抒发一下自己的想法就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结尾朗诵体一样的台词也是够low的,不过儿子心路转变的历程倒有点意思,从原来的铁杆左派,到因为诗词始终无法被编辑部通过,最终沦落到厕所清洁工的地步,以至于之后他支持右派的希拉克,不过全片为数不多的讽刺被母亲那套鸡汤文给掩盖掉了,导演用了那么多迷影元素,但没有一个用到点子上的。

  • 汲琼华 5小时前 :

    2022.7.28 生活還是值得被熱愛的啊。

  • 锦琬 9小时前 :

  • 童骊艳 5小时前 :

    在一對中年情侶面前談論像嬰兒一樣脆弱的十九歲流浪少女時感覺很奇妙。歐吉爾故事竟貫穿了全片我好感動。出現里維特是我沒想到的🥺看到最後會覺得這是寫給巴黎的一封情書啊。我決定推薦我媽去看這部電影了。

  • 枚雅彤 1小时前 :

    温情的法国家庭片,挺好的吧,感觉中规中矩,可能没有打动我的点吧。音乐很喜欢,喜欢这种80年代的音乐。

  • 钭睿达 6小时前 :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舒缓的节奏,不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开展,人物关系松弛温情有爱,配乐和布景审美在线,可以看上一天一夜。No. 1700!

  • 柏枫 5小时前 :

    体量比三宅唱大一点的片子,给人以相似温暖的感动。运用大量archive footage来构建时代感,成功把观众抛入一个加糖带滤镜却又让人信服的美好世界。侯麦与其说成为一种迷影元素,不如说成为一个怀旧构件。

  • 桂初 3小时前 :

    夏洛特真是风情万种,可却不敢说她是个好演员。坐在同一间放映厅看这间放映厅出现在电影里,算是个体验。

  • 粟夏山 9小时前 :

    完全可以再让彼此和女孩之间的冲突和情感羁绊更深更合理一点不是吗,能打动我的大概只有对电影的热爱

  • 饶流婉 1小时前 :

    感情特别真挚,我看哭了,不好意思嗷。

  • 美雅 1小时前 :

    治愈细腻的小品,配乐舒适,富有生活小细节。在诺大的城市中,我们何尝不都是旅人。互相相遇,建立联系,靠着彼此的陪伴同行一段旅途,而后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纪念品后,便是匆匆离别,继续走向下一段旅程。如果有缘便还便不会再见。

  • 桂玲 8小时前 :

    人物除了Gainsbourg都不太讨喜 没什么共鸣

  • 诗凝思 2小时前 :

    1984-87年的巴黎,建筑、房间内饰、穿搭,都能给今天的我灵感,美不胜收。更重要的是人物开放的思想状态。虽然妈妈也唠叨作业升学以及“你们才多大!?”但40多岁忐忑开始就业的她,每每羞涩而平等地跟儿女谈起自己的事,这本身就具有开放性。那位时而加入时而消失的流浪女孩,对儿子来说意义永在,不可拥有——像是阿甘的初恋。儿子的诗性、女儿的政治激情,在被电影院、“阁楼”、客厅、澡堂、电台串起的生活流里浮动。母亲以夜间电台工作开始治愈,进而多一份图书馆员兼职,她的中年生活如巴黎地铁网般铺开,温柔而延展。结尾母亲的两个“礼物”,一是自离婚开始的日记,一是尊生育女神,完全没有想到的二连击。电影总体展示的是毫无欲望的过客般的流逝。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